沁河谷棧道遺址位于沁河谷岸,是曹魏正始五年(244年)司馬懿為從山西調(diào)運兵馬糧草而修的峽谷通道,南端起自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,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縣境,全長約90公里。據(jù)《三國志·魏書》載,正始五年,魏國輔政大將軍司馬懿采納鎮(zhèn)西將軍鄧艾的建議,準(zhǔn)備進攻吳國,需要從富庶的山西調(diào)運大批糧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陽。洛陽、山西之間,有太行山阻隔,惟一可選擇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。沁河有水,但不能行船。沁河兩岸多數(shù)地段都是高聳如削的大山,要沿沁河開辟一條通道,只能在崖壁上鑿孔架木修棧道。
沁河谷棧道濟源境內(nèi)共有36公里,現(xiàn)存遺跡六處:(1)馬鞍山遺跡。長223.1米,排列著1~3層壁孔,共有壁孔73眼。壁孔呈方形高20-30厘米,寬20-30厘米,深20-60厘米。壁孔間有石龕造像一尊,面目風(fēng)化不清,衣著寬袖長袍,疑為棧道營造者司馬懿造像。(2)張莊遺跡。有壁孔6眼,分三層。另有步道長約30米,寬約2米。(3)司馬懿藏兵洞遺跡。洞口高80米,寬95米,深170米。(4)和灘遺跡。有壁孔、柱孔、石門、石門銘等。南段7眼壁孔,其中有一壁孔呈月牙形,是工匠開鑿壁孔遺留下來的手扒窩;中段壁孔62眼,分兩層,北達(dá)143米;北段系石步道,長20米,寬1.3—1.7米。(5)石門隧道。長5.1米,寬1.75米,距底部4.3米有壁孔兩眼,可插入橫梁。并有一方石門銘,高48.5厘米,寬42厘米。銘刻漢隸9行,每行11字,共95字。(6)紫柏灘遺跡。殘存棧道壁孔3眼。沁河古棧道是研究古代軍事、交通的重要歷史資料。1983年,濟源市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對沁河谷棧道的考古調(diào)查,當(dāng)年該項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廳公布為考古重大發(fā)現(xiàn)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