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福建省 > 莆田市 > 城廂區(qū)旅游

龜山寺

[移動版] [查看地圖]
龜山寺
龜山寺為文化旅游景點。

龜山寺:

龜山古剎位于市區(qū)以西15公里外的華亭鎮(zhèn)境內(nèi)。因寺院建于形似龜背的山頂而得名。又因山頂上有片2里方圓的-洋,故又稱“龜洋”。

唐長慶二年(822年),名僧無了禪師來此開山,辟茶園18處。咸通十一年(870年),建寺院9座,僧徒多達千余人。后梁貞明年間(915-920年),閩王王審知給寺院賜名“龜山福清禪院”。明代擴建為寺,F(xiàn)存建筑物乃清光緒三十年(1904年)重建的,寺宇由三進殿堂組成。第一進為天王殿,祀彌勒佛;殿前有寬闊的場院,場上有一對石幢,幢座上鐫刻法語,浮雕羅漢、比丘人物像等。第二進為大雄寶殿,構(gòu)筑宏偉高大,為眾殿之冠,祀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”、“南無消災(zāi)延年藥師佛”和“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”;殿前有丹墀和放生他(即六眸池)。第三進為法堂,堂上供奉無了祖師塑像,慧忠和月中祖師塑像分坐左右。左翼自天王殿而上的為功德堂、鐘樓、伽藍殿、客堂、齋堂(左為大寮)、庫房;右翼自天王殿而上為西歸堂、鼓樓、祖師堂、禪堂(念佛堂,右為新建之學(xué)戒堂)、方丈室(右為地藏廳)。兩旁長廊直徑各百米,共占地一萬多平方米,計大小殿堂三十廳,僧房寮舍一百五十多間。整體建筑巍峨壯觀,主次分明,錯落有致,古樸大方。

寺西有無了禪師墓塔,石雕裝飾精美古雅,頗有藝術(shù)特色。今寺中齋房有許多石槽,最大的可儲水萬斤,刻有“元祐四年十一月”字樣。 龜山寺宏盛時期,所屬下院(附屬寺院)頗多,隨著徒眾化緣杖跡的遠播,連海外(馬六甲)也有其之下院。

在海外廣大愛國愛教僑胞的鼎力支持下,先后投資了300多萬元,在寺右前寬廣的石埕上,建有全石構(gòu)的高33m的尖頂翹角的七層“定光舍利塔”。塔室空心,有石梯通往各層;層層供有菩薩,鐫有羅漢像和法語、-;周圍又有護欄;站在七層護欄上眺望,四周景致盡收眼底。它宛若巨人立地頂天,勞動人民稱八閩之最。

寺中還傳有“龜井吐杉”、“石鴨上山”、“胞粗剃頭”、“梅寺鑄鐘”、“千年寶樹“、“名茶晉京”等故事,留有“龜井”、 “寶樹”、“石槽”,“曾為肉身今為骨質(zhì)的無了祖師塑像”等實物。

相傳陳經(jīng)邦出仕前,曾在寺內(nèi)寒窗苦讀,并題有一對楹聯(lián);“山半樓臺天半寺,云中鐘鼓月中僧”,后得中進士,官禮部尚書,并任國師。

龜山寺是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,為莆田四大宗林之一,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如今寺業(yè)發(fā)達,吸引不少游人前來觀光。

霞客古道:明春昌元年(1620),著名地理學(xué)家徐霞客來到莆田,從莒溪翻越觀音山,到達九鯉湖,然后順流而下,考察并記錄了九漈的獨特風(fēng)景,觀其自然風(fēng)光,不勝感慨,遂記:即匡廬三疊,雁蕩龍湫,各以一長擅勝,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。在得趣亭旁,游步道的入口處有一個刻有“霞客古道”四個字的石碑。

華亭鎮(zhèn):華亭鎮(zhèn)歷史悠久,古稱花亭,現(xiàn)位于城廂區(qū)西南部,東鄰新度鎮(zhèn),西毗仙游縣,南接靈川鎮(zhèn),北靠常太鎮(zhèn),總面積13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2.3萬畝,山地面積11.5萬畝,森林覆蓋率71%。下轄3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(qū)居委會,人口10.4萬人,是城廂區(qū)人口最多的鎮(zhèn)。另有海外僑胞3萬多人,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、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(qū),是莆田市重點僑鄉(xiāng)之一。 境內(nèi)物產(chǎn)資…… 華亭鎮(zhèn)詳細信息++



>>連心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