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江西省 > 萍鄉(xiāng)市 > 安源區(qū)旅游

三侯寺

[移動版] [查看地圖]
三侯寺
三侯寺為文化旅游景點。

位于江西省萍鄉(xiāng)市安源區(qū)五陂鎮(zhèn),距萍鄉(xiāng)市城區(qū)約8公里,距安源約6公里,是萍鄉(xiāng)的重要旅游景點,來萍鄉(xiāng)觀光者到了五陂鎮(zhèn)大都先必前往三侯寺。三侯寺舊稱三侯廟,又稱張相公廟。創(chuàng)建于明崇楨二年(1629),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)。東臨南河水,南靠烏龍山,西傍三侯古橋,北對冊岡寶剎。

據(jù)地方史籍《昭萍志略》載:“萍南大田有三侯,屢著靈異,里人所建,以祀張相公”。“嘗讀唐書張宏靖傳,三世皆宰相,封侯,時號三侯張相公家,今三侯廟亦張相公”。寺中祀祭之張相公,并非唐代張宏靖,只是借其義,祀祭生于明朝萬歷二十五年(1597)的張景鴻,字逸云,號康,湖南濟陽人氏,弱冠中秀才,后又精通岐黃之技。為避禍難,奉母離鄉(xiāng),飄泊至山清水秀的橫頭洲,自稱橫頭洲子,設館教書營生,且以所學之醫(yī)術,常為鄉(xiāng)鄰治病,助藥貧困者,其育人濟民之高尚品德深孚眾望,皆稱張相公。明崇楨二年(1629)秋,瘟疫蔓延鄉(xiāng)里,民眾惶恐不安。張相公得一夢:洲上的井水已含毒,切不可飲用。夢醒,驚駭異常,起床告知鄉(xiāng)鄰。天亮后,張相公立于井旁,勸阻前來汲水的鄉(xiāng)民。然,鄉(xiāng)民不信,執(zhí)意取水,張相公既急又無奈,手掬井水先嘗,當場暴亡。眾皆失色,號啕慟哭,既為張相公舍已為人的善舉義舉所感動所震撼,更痛心疾首地悔恨未聽勸阻,致使張相公英年早逝。在此,建寺立像,奉為神靈,晨夕拜謁,長年祀祭。

三侯廟依山就勢而筑,有北向南,由低至高,三棟兩層,典型的清代宮廷式建筑。整座寺廟由山門、中門、戲臺、茶樓、張康真人殿、大雄寶殿、地藏王殿、慈云閣、相公樓等建筑,構成一處錯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群,建筑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。張康真人殿是三侯廟建筑群體中的主體建筑。坐西朝東,為三進土、木、磚結構,風火山墻硬山頂建筑。前為二道木制空格花隔門,后墻和山墻樓下均為三合土水砂墻,樓上為窯磚墻伴,無開窗。內有九對抬梁式方形石柱支撐,采用梁、柱、檁、椽,陰陽卯榫方法,并配以雀替,兩處八角藻井一處罩亭及天花板平樓。前毆與中殿交接處有一中心天井,后殿靠中殿處有兩處邊墻天井排水采光,后殿上廳有一高大的二層花格樓臺式可采光的八角形罩亭。建筑結構中的花拱、插拱是當?shù)氐牡湫痛,具有南方地區(qū)建造方式和風貌。200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三侯廟是當?shù)仂敕钌峒壕热说膹埧刀ā埾喙,名景鴻,字逸云,號康,湖南瀏陽人。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,因兵亂--隱居萍鄉(xiāng)大田,以教書育人,行醫(yī)為生,明崇禎二年以身試井毒暴亡,葬于后山烏龍山上,F(xiàn)在寺廟后的烏龍山上仍完好地保存著張相公的墓葬。

橫龍寺位于安源區(qū)城郊管委會長興館村西1.5里,占地面積794.88平方米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F(xiàn)名純陽觀,它歷史悠久,建寺時間約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。唐代時稱鳴龍寺。武則天稱帝期間的證圣元年(695年),曾派員降香鳴龍寺,并由詩人、朝廷官員宋之問題匾額“鳴龍寺”。北宋地理總志《太平寰宇記》載:“萍鄉(xiāng)縣鳴龍寺在縣西南六里,額則天證圣元年宋之問所書,有回鸞返鵲之文,今在!彪S著歲月推移,鳴龍寺衰敗了。據(jù)《昭萍志略》記載,北宋時有人在此依巖結矛為庵。明代初年覆以椽瓦,明天順年間知縣王施摔邑人王延蘭建殿宇。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重修純陽觀,同時更名為橫龍寺。此后經(jīng)歷多次修繕。

山門上鐫刻“橫龍寺”三字。廟宇為前后兩棟,中間由十八拱長廊相連。前殿純陽殿系前后堂式二分水硬山頂,面闊13.29米,進深25.55米。門額題“純陽觀”,聯(lián)曰:“欲尋古尋休疑僻、試飲靈泉亦有緣”。前殿廳堂之間天井中有一水池,清泉從地下噴出,清澈透人,四周圍以石欄桿,池中有石龍頭,均為明代風格。后殿三清殿面闊11.45米,進深20.61米。大殿頂拱為木結構八卦裝飾,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。前后兩棟均面闊三間。十八拱為綿延向上的拱形走廊,由十八個磚砌拱形構成。蜿蜓曲折,逐級而上共為七級臺階。各拱之上蓋有瓦料,用以遮陽避雨。十八拱長廊長25.55米,寬13.29米,每拱的大小約一丈見方。“十八拱”建筑樣式頗具特色,堪稱橫龍洞一景。

大田村:大田村…… 大田村詳細信息++


>>秋收起義紀念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