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軍山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五公里處,三國時期古戰(zhàn)場。為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。原屬武侯墓鄉(xiāng),今屬定軍山鎮(zhèn)轄區(qū)。三國時,蜀將黃忠斬夏侯淵、趙顒于此,在歷史上遂負盛名。屬大巴山脈,其脈自高廟子入平地,隆起秀峰12座,自石山子至元山子,號稱“十二連峰”,再東為當口寺孤峰,自西向東綿延十多公里,如游龍戲珠,故有“十二連山一顆珠”之譽。
主峰定軍山為最高處,海拔833米,山頂原有“古定軍山”石碑,文革被毀,今新立。山南有一個天然鍋底形的大洼,周長1.5千米,即三國時稱為“可屯萬兵”的“仰天洼”。北麓有一片廣漠沃野,就是當年諸葛亮大布“八陣圖”、設“督軍壇”的武侯坪,黃忠大戰(zhàn)夏侯淵的戰(zhàn)場,時常發(fā)現(xiàn)“扎馬釘”和箭鏃,傳為蜀軍用兵之物;山旁有“斬將橋”,“八角琉璃井”井口八角形,薄頁細花紋漢磚砌成,皆不存。山半腰有一大石,高約3.3米,寬約2米,中開一縫,寬窄不一,名曰“擋箭牌”,傳為諸葛亮遮擋敵箭的遺物。
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到蜀國,無論官吏,百姓無不為之慟哭,街頭田野祭祀悼念者隨處可見,故而亂了當時的“禮秩”。為此,步兵校尉習隆、中書郎向寵等文臣武將聯(lián)名向后主劉禪上 書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陳說利害,強烈要求朝廷為諸葛亮修廟,“以表武侯功德,而千秋祭祀”,上慰英靈,下安百姓,以此維護禮秩,鞏固政權。劉禪迫于無奈,于景耀六年(西元263年)下詔“因近其墓”為亮“立廟于沔陽”,同時規(guī)定:立廟之后“凡親屬、臣吏、百姓等賜祭、供奉”諸葛亮者,“皆限至廟,斷其私祭,以崇正禮”,從此以后,掃墓、祭祀、憑吊武侯的節(jié)禮“始從之”。這就是武侯墓一年一度清明廟會的由來,千百年來一直傳承延續(xù),從未間斷。這盛大的歷史性廟會凝聚著人民群眾對一代賢相的追思和敬仰之情,也是對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繼承和發(fā)揚。據(jù)說當年武侯駐軍于此,姜伯約隨侍最久,“武侯曾以斯穴親點于伯約”。
建安廿年,即公元215年,曹操平漢中,并派大將夏侯淵、張郃等留守,駐兵定軍山和天蕩山各隘口。劉備趁曹操立足未定,同年率將進兵漢中,老將黃忠打敗了駐守天蕩山的張郃后,又奮勇取定軍山,經(jīng)法正指點,奪得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,踞高臨下,直取夏侯淵,夏措手不及,被黃忠腰斬,從而奪得了定軍山。
《沔縣新志》載:南宋紹興三年(1133),金人陷洋州(今洋縣)、逼興元(今漢中),宋將劉子羽邀吳玠同守定軍山。
(宋)孫應時作品《定軍山嘆》:仲達受巾國,佐治來閉營。君看此情事,豈辨吾孔明。八陣有天威,千里無留行。但度渭水去,賊勢能不爭。便當截狼頭,三輔即日平。連年計茲役,獨坐糧運縈。所以五丈原,駐軍方雜耕。俶載維首夏,望望秋谷升。云何西風至,忽已落大星。痛哉萬世功,於此喪垂成,炎精遂淪謝,王路終榛荊。三馬肆蹄齒,群雄迄縱橫。公科少徐死,此禍何由生。天機定誰執(zhí),變化紛可驚。喬木定軍山,空有身后名,世論復齒莽,嗚咽志士情。朗詠少陵詩,何誅陳壽評。
定軍山下武侯墓廟宇堂皇,古木交錯,山道盤桓,是旅游觀光、懷古覓幽的佳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