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雅地名網(wǎng) > 山東 > 威海

威海地名的語言特色及社會背景

[2013-4-13 15:03:58]
  地名都是通過語言來存在,并通過文字見于記載的,屬于語言文字中的專有名詞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,往往以當?shù)氐姆窖酝琳Z來指稱地理實體,使地名不可避免地受到當?shù)卣Z言的影響,反映了區(qū)域性語言詞匯的特殊含義、讀音和用詞習慣,呈現(xiàn)出鮮明的區(qū)域特征。威海地名屬于我國北方語系地名的組成部分。由于境內(nèi)自然地理環(huán)境復雜,歷史上居民遷徙頻繁,地名亦豐富多彩,具有明顯的語言特色。
  謹從地名用字和地名的結(jié)構(gòu)形式兩個方面,對威海地名的語言特色試作分析,并對這些產(chǎn)生特色的社會背景進行初步探討。
  

  一、威海地名用字的區(qū)域特色
  威海話屬于我國北方方言中膠遼方言的組成部分。威海地名的語言特色,主要表現(xiàn)在地名的用字上。以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(以下簡稱詞典)中規(guī)范的字形、注音和釋義來衡量,這些地名用字可以分為五類。
    一是與《詞典》釋義不同的字。這些字的字形、讀音與《詞典》相同,但在當?shù)氐暮x卻不相同。主要有泊、峴、嵐、夼、汪、庵、砬、灣、圈、埠、硼、礓等字。
    泊,《詞典》注,湖(多用于湖名),當?shù)貏t指近村近河的大片平地,即瀕河小平原。泊中經(jīng)多年耕種的熟地,俗稱為“泊地”。多用于村落名稱,如蒿泊、泊于家、大水泊等,共有70余例。
    峴,《詞典》將其作為一般山名用字(峴山,山名,在湖北),《辭源》注釋為“小而高的山嶺”,當?shù)貏t指山口通道,多用于村落名稱,如黃龍峴、桃花峴、楚峴等。
  嵐,《詞典》注,山里的霧氣,當?shù)貏t指以灌木為主的山林,俗稱為“嵐子”。不僅用于村落名稱,如大嵐頭、大木嵐、嵐子后等,有10余例,也用于山峰名稱,如嵐子頂、廟嵐子、竹嵐頂?shù)取?
    夼,《詞典》注,洼地,多用于地名,當?shù)貏t指兩山之間水流兩旁處。多用于村落名稱,如貝草夼、戚家夼、北上夼等,共有100余例。
    汪,《詞典》注,水深而廣,亦指池塘,當?shù)貏t指山間平地,稱為“山汪”,即山坳,有的寫作“旺”字,如葛子汪、駕山旺等。
    庵,《詞典》注,小草屋,佛寺,當?shù)囟鄶?shù)是指看管山林草場的看山戶所居之處,俗稱為“山庵”,很可能是由“小草屋”演變而來。多用于山區(qū)小居民點名稱,如戚家庵、王家庵、梧桐庵等,共有80余例。
    砬,《詞典》注,砬子,多用于地名,《辭!纷⑨尀轫亲樱笫瘔K,多用于地名,當?shù)貏t將亂石堆稱為砬,或作磊,土音亦讀為砬。境內(nèi)將海里的礁石稱為欄(蘭),如東石欄、長石欄等,疑是由砬字音訛演化而來。
    灣,《詞典》注,水流彎曲的地方,當?shù)赜糜诖迓涿Q的灣字,則指長年積水的水坑,如涼水灣、藕灣、灣頭等,有10余例。
    圈,《詞典》注,圈子,圓而中空的平面形,環(huán)形的東西,當?shù)貏t指被某種地物(河流、山嶺等)拱抱的地方。多用于村落名稱,如朱家圈、圈于家、石頭圈等,有20例。
  埠,《詞典》注,碼頭,商埠,當?shù)貏t指瀕水的土丘、小山岡。多用于村落名稱,如范家埠、黃埠屯、埠前等,共有90余例。
    硼,《詞典》注為非金屬元素,當?shù)貏t將露出地面的大型山石稱為“石硼”,有時亦寫為“棚”字。既用于村落名稱,如東石硼、石硼楊家等,有10余例,也用于山峰名稱,如老石硼、黑石硼、石棚嶺等。
    礓,《詞典》未作具體的釋義,當?shù)貏t指海中的礁石,有時寫為“江”字。多用于礁石名稱,如長礓、東西礓、蜊江等。
    二是與《詞典》注音不同的字。這些字的字形、釋義與《詞典》相同,但在當?shù)氐淖x音卻不同。主要有城、產(chǎn)、床、郝、鄶、崖等字。其中,有的保留了古代讀音,與《康熙字典》注音相同或相近。
    城,當?shù)刈xsheng,不讀cheng,用于村落名稱,如城子。
    產(chǎn),當?shù)刈xshan,不讀chan,用于村落名稱,如單鮑產(chǎn)、張家產(chǎn)、產(chǎn)里等,有10余例。
    床,當?shù)刈xshuang,不讀chuang,用于村落名稱,如田家床、小床、鄒家床等,有10例。
    郝,當?shù)刈xhuo,不讀hao,為姓氏用字,也用于村落名稱,如郝家山、郝家莊、郝家屯等。
    鄶,當?shù)刈xgui,不讀kuai,為姓氏用字,也用于村落名稱,如鄶家。
    崖,當?shù)刈xyai,不讀ya,也不讀ai,既用于村落名稱,如渠崖、崖頭、百尺崖等,有30余例,也用于山峰名稱,如紅石崖、鵓鴿崖、青石崖等。
    三是與《詞典》注音、釋義不同的字。這些字與《詞典》的字形相同,但在當?shù)氐淖x音、含義卻不同。主要有港、礎(chǔ)二字。
    港,當?shù)刈xjiang,不讀gang,含義所指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港灣,而是深入陸地的小海灣,其近岸處的海汊灘涂,俗稱為“港套子”。即用于海灣名稱,如雙島港、朝陽港、麻子港等,也用于村落名稱,如港頭、北港西、港山后等,有10余例。
    礎(chǔ),當?shù)刈xzhuo,不讀chu,指山石奇突的地貌,地名如虎礎(chǔ)寺等,F(xiàn)在,一些帶有礎(chǔ)字的地名,多數(shù)已經(jīng)演變?yōu)槠渌淖,如石礎(chǔ)山,今名石甲山。
    四是生僻字。即《詞典》沒有收錄,但其它字典或詞典卻收錄的字。主要有蔄,僅《康熙字典》收有此字,注云:《唐韻》亡莧切,人姓,見姓譜;《正字通》作莫半切,音慢。當?shù)刈xman ,是姓氏用字,東蔄山、西蔄山二村,皆以姓氏得名,并派生出蔄山鎮(zhèn)。
    浤,《康熙字典》及《辭!、《辭源》等收有此字!犊滴踝值洹纷⒃疲骸稄V韻》戶萌切;《集韻》乎萌切,音宏;《玉篇》海水騰涌貌。當?shù)刈xhong,含有此字的地名,集中在瀕海地帶,如南浤、西浤、小浤等村落名稱。劉公島上的東泓及大泓、小泓等岬角與礁石名稱中的“泓”字,可能原來也是“浤”字。
   嶅,可見于《詞!罚xao。《說文·山部》云:嶅,山多小石。文登市有嶅山村,以村北嶅山得名。
    碃,可見于《康熙字典》,注云:《集韻》千定切,音靘,石也。當?shù)刈xqing,指金礦、鐵礦的礦坑,可能是由“坑”字音訛演變來的,舊時也寫作“清”字,現(xiàn)作“碃”字,地名如金碃嶺。
  二、威海地名結(jié)構(gòu)形式的區(qū)域特色
  威海地名的區(qū)域特色,還表現(xiàn)在地名的結(jié)構(gòu)形式上。境內(nèi)村落名稱一般包括三種成分,即:姓氏、家字和反映村落自然或人文等地理特征的詞或詞組。大多數(shù)村落名稱由三種成分順序結(jié)構(gòu)組成,將姓氏置于名稱之前,如梅家溝、裴家島、郝家屯、連家臥龍,等等;有些村落名稱卻將三種成分逆序結(jié)構(gòu)組成,將其它詞或詞組置于名稱之前,如溝于家、島鄧家、屯楊家、臥龍戴家,等等。這種逆序結(jié)構(gòu)的地名,與那種通名在前,專名在后的倒裝地名類似。境內(nèi)這種與倒裝地名類似的逆序詞地名有190余例,約占村落名稱總數(shù)的7%。
    境內(nèi)的逆序詞地名,可分為五種類型。
    一是將表示溝、河、島等自然地物和表示所、屯、寨等人文地物的詞置于姓氏之前。如溝陳家、河胡家、島宋家、所陳家、屯鐘家、寨顏家等。
    二是將表示村落與所處地形地物相關(guān)位置或相關(guān)關(guān)系的詞組置于姓氏之前。如河東喬家、廟后王家、寨前楊家、山后侯家、道北劉家等。
    三是將兩個以上臨近村落的共有名稱置于姓氏之前。如馬臺隋家、馬臺柯家、馬臺叢家、馬臺王家,永福殷家、永福孫家、永福趙家等。這類名稱一般具有明顯的派生關(guān)系。
    四是將表示對稱關(guān)系的詞組置于姓氏之前。如東仙王家、西仙王家,東灘郭家、西灘郭家,大疃李家、小疃李家等。
    五是將表示村落某一外在或內(nèi)在特征(包括地形地物特征)的詞組置于姓氏之前。如柳樹趙家、打鐵孫家、簸箕姜家、沙龍王家、臥龍戴家等。
  三、威海地名區(qū)域特征淺析
  威海地名雖然屬于北方地名的組成部分,但是根據(jù)已有的研究成果,在威海地名中,卻存在一些與南方地名相似的語言特征。
    例如,作為地名用字的“埠”字,本是“步”字的俗書,而“步”字又是“浦”字的音轉(zhuǎn)。王力先生在《同源字典》中,引用了許多古文說明了“浦、步、埠”三者之間的演變關(guān)系。《方言與中國文化》一書的作者認為,“浦”和“步”音近義同,很可能都是出于古越語的同一個詞;見于宋代以后著錄的“步”或“埠”字地名,幾乎全部集中在江南地區(qū);只是“埠”字地名的分布稍稍向北移至河南、山東,可能是這種地名向北傳布的結(jié)果。該書還認為,“港”字地名也是源起于南方的地名用字。
    再如,歷史上的倒裝地名,在我國曾經(jīng)廣泛存在。經(jīng)前人考證,這種地名結(jié)構(gòu)形式也與古越人有關(guān)。至今,這種地名形式在我國南方的一些省區(qū)仍然廣泛地存在著。
    此外,在境內(nèi)村落名稱中常見的“疃”字,也常見于安徽省內(nèi)部分地區(qū)的村落名稱。
    雖然,威海地名對“埠”字和“港”字的用法與南方有所不同,威海境內(nèi)的逆序詞地名與南方的倒裝地名也有所不同。但是,不能由于這些不同的存在,否認這些地名的產(chǎn)生可能與南方地名之間存在某種淵源關(guān)系。
    地名作為一種語言現(xiàn)象,它的含義、讀音、使用習慣都是在一定范圍的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的,與使用它的居民有著密切關(guān)系。因此,研究一定區(qū)域內(nèi)地名的語言特色,離不開對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群體進行研究。要研究威海地名的語言特色,離不開對境內(nèi)底層語言留下的痕跡進行研究,也離不開對歷史上居民遷徙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。威海地名中的某些用字和用詞習慣具有一些與南方地名的特征,絕非偶然現(xiàn)象。這種現(xiàn)象的產(chǎn)生,應該與歷史上來自江南的移民有關(guān)。
  四、歷史上威海居民的遷徙情況
  威海古為萊夷聚居地。由于年代久遠,其語族已經(jīng)無法考證。因此,境內(nèi)的底層語言也已無考。公元前567年,齊國滅萊,今境內(nèi)皆屬齊地。秦漢以后,隨著國家的統(tǒng)一,境內(nèi)的居民亦成為漢民族的一部分。在西漢至西晉的四百余年間,境內(nèi)曾設(shè)立過不夜、昌陽、育犁三縣,可知當時居民應具有一定規(guī)模。西晉至北齊的近三百年間,境內(nèi)不再有縣治,可知受這一時期社會環(huán)境的影響,居民大為減少。自北齊開始,境內(nèi)一直設(shè)文登縣,可知此時居民又開始增多。自宋末,尤其是金、元兩代,境內(nèi)又經(jīng)歷了兩百余年的社會動亂,居民飽受動亂之苦,十余其一。因此,今威海境內(nèi)的居民是由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移民與原居民結(jié)合構(gòu)成的,特別是金、元、明三代的移民,占了其中的多數(shù)。
    根據(jù)現(xiàn)有的方志、譜牒等地方史料和正史的有關(guān)記載,以及相關(guān)的民間傳說,經(jīng)初步考證,威海居民的祖先大體上是在三個時期進入的。
    一是在金元以前進入的。這部分人可以說是金元以前的當?shù)剡z民。已經(jīng)可以確認的這些遺民按姓氏論,僅有11姓(按:境內(nèi)的多數(shù)居民是一個姓氏包括若干支系,即同姓不同宗,但也有一些姓氏居民,基本是同姓同宗,為敘述方便,本文將同姓內(nèi)的不同支系作為一個不同的姓氏敘述)。數(shù)量不多,但人數(shù)卻不少,有8姓居民的人數(shù)在萬人以上,多的近10萬。在這11姓居民中,有6姓是在秦漢至唐宋間,由今山東西部和陜西、河南等地遷入的。其余5姓中,有的是祖籍不詳?shù)囊泼瘢械目赡苁蔷硟?nèi)的原居民。
    二是金元時期進入的。這一時期,由于戰(zhàn)爭的南推北移和長期的南北對峙,使一些來自江南塞北的文武官吏和軍士等人員留滯境內(nèi),其后裔遂入籍當?shù)亍?jù)考證,約有30余姓居民是在這一時期進入境內(nèi)的。除7姓來自今山東西部外,其余分別來自11省區(qū)。其中,河南6姓、山西3姓、河北2姓、安徽2姓,四川、陜西、內(nèi)蒙古、浙江、江蘇、江西、福建等各1姓。此外,還有4姓居民祖籍無考。這些居民的后裔,多數(shù)繁衍很快,有10姓已發(fā)展至萬人甚至兩萬人以上。
    三是明代進入的。明初,為防御倭寇,境內(nèi)設(shè)威海、成山、靖海三衛(wèi),百尺崖、尋山、寧津、海陽四所。衛(wèi)所官兵實行世襲制,多數(shù)攜帶家眷,固定設(shè)防。據(jù)記載,在三衛(wèi)三所(不含海陽所)百戶以上職官中,有祖籍可稽的134人,其后裔多數(shù)隸籍為民。再加上明代屯田垛集的軍戶和民間自行遷入的移民,明代進入的居民數(shù)量很多,已經(jīng)可以得到確認的有220余姓。除50余姓來自本省外,有170余姓來自16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。其中,安徽40余姓,江蘇30余姓,河南20余姓,河北、浙江、山西各10余姓,其余來自湖北、北京、江西、云南、陜西、內(nèi)蒙古、湖南、天津、四川、貴州等地,多的八、九姓,少的僅有1姓。此外,還有10余姓居民也是明代進入的,只是其祖籍已不可考。
    清代進入境內(nèi)的居民多數(shù)是由本省主要是今煙臺境內(nèi)遷來的,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的祖先也是金、元、明三代來自外省移民的后代。已經(jīng)確認清代由外省遷入的移民只有4姓,來自湖南、江蘇等南方地區(qū)。
    歷史上,由天南海北進入威海的移民,經(jīng)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融合,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。在這個社會群體內(nèi),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方言、不同的風俗習慣相互影響,形成了威海的文化、方言和風俗習慣。應該說,威海地名的語言特色,就是這種影響的反映。
  (編輯:威海地名網(wǎng))

上一篇:國務院批準青海省撤銷海東地區(qū)設(shè)立地級海東市
下一篇:漫話即墨故城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