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 : 安徽省 > 池州市 > 東至縣 > 張溪鎮(zhèn) > 白石村

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張溪鎮(zhèn)白石村概況

[移動版]

白石村系張溪鎮(zhèn)的一個行政村。因座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頭山下,又因村人幾乎全為張姓而習(xí)慣稱其為“白石張”。是池州境內(nèi)僅有的一處張 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。

據(jù)《東至縣志》姓氏一章記載:“白石、井盆張氏系漢初謀臣張良的后裔,其51代孫張貴三元末避亂徙入邑境,現(xiàn)已繁衍20余代!2008年清明,村人按族譜圖索驥,在村頭楓樹垅倒地木形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世祖張貴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,證實了史志記載的翔實。白石張的老人們掛在嘴邊的順口溜說:“天上張玉皇,地上張?zhí)鞄煟晃膹埩,武張飛;張英張廷玉,父子雙宰相”。他們引以為榮地把這些傳說和人文與自己村聯(lián)系起來。

長江中下游的皖南山區(qū),星羅棋布地散落著許多古村落,有的依山而居,有的臨水建邑。白石張村是臨水建邑的典型代表。它具有獨(dú)特的歷史背景,優(yōu)美的自然風(fēng)土和血脈相承聚族而居的鮮明特點(diǎn)。這個村座落在煙波浩淼的升金湖畔,大大小小的山脈沿湖蜿蜒,古時的張姓人很注重風(fēng)水,600年前選址時,就以“喝形”為依據(jù),將村莊建在沿湖山脈之下。從村莊地形圖上看,就像鳳凰展翅,有首民謠說:“左龍山右虎山,前有筆架山,后有羅漢山,背倚鳳形,如蛇似龍!币蜻@里屬卡斯特地貌,山上有云母、石英和石灰石,都呈白色,所以村莊取名“白石村”。據(jù)張氏宗譜記載,這里居住的幾乎全是張姓,民居為徽派建筑,布局精巧。鼎盛時期,“煙火千家,棟宇鱗次,森然一大都會矣!

清末民初,白石張就有三百余戶,千余人丁。全村分為上、中、下村,共有9弄13巷,以老祠堂弄為中軸均勻分為東西各4條弄堂。橫向13巷也基本對稱,但前低后高,層層疊疊如同階梯。中弄門(又稱首門)前為八字朝門,門樓上懸有橫匾“御選文魁”和豎匾“宗憲第”各一塊。(惜哉,兩匾及門樓在“文革”中被毀)。門樓下有城門,里外設(shè)置石凳數(shù)塊。門前為半月形七井塘(因塘內(nèi)有七口深井得名)。塘四周有保存完好的旗鼓十六個(原有旗夾已失)。七井塘南原有古牌坊兩座及上下村頭各有磚石雕堡一座(均已毀)。令后人驚嘆不已的,不僅有這9弄13巷的整體格局,而這些弄巷地下還有密如蜘蛛網(wǎng)式的下水道(又稱陰溝),相互貫通。磚砌石嵌,寬2尺許,深4—5尺,宛如地道,不管下多大的雨,村子里都不會有積水。這下水道設(shè)有多處進(jìn)出口機(jī)關(guān),如遇兵匪偷襲,村人可進(jìn)入下水道躲避,也可由下水道出口向后山逃脫。這些精巧的布局和設(shè)防,與先祖當(dāng)年為避戰(zhàn)亂來此建邑有關(guān)。

現(xiàn)在的白石村,已有509戶2200人口,17個村民組。分布在新建的4個新村和老村里。茅岡咀,是白石村東面延伸到升金湖中央,恰似船形的一個半島。是升金湖南岸的一道天然港灣,一片開闊灘頭和一處靜謐漁村。茅岡咀的湖邊,有幾幢老屋。老屋仍有炊煙升起,一些老者仍守望在這里,看護(hù)著他們的老房子、舊漁船和老漁具。走進(jìn)漁家,只見梁上掛的、壁上靠的、屋檐下吊的盡是捕魚的家什。有麻網(wǎng)、絲網(wǎng)、卡子網(wǎng)和釣網(wǎng),還有蝦扒子、漁抓子、漁釵、漁罩和漁籠子,簡直就是漁具展覽館。門前有幾株柳樹,樹根下面系著小船,上面拴著老牛。一位老婦正在河邊洗衣服,好一幅“古船、女人、網(wǎng)”的田園圖畫。